茶花女读后感800字

时间:2024-02-22 17:55:22
商君书读后感1000字

商君书读后感1000字

商君书读后感1000字,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,阅读能够积淀思想的厚度,尝试多角度地去看世界,读后感里包含的是一个人的感触,现在为大家提供商君书读后感1000字。

  茶花女读后感800字1

公元2700年以前,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性、皆有争心的战国时期。在这个金戈铁马、英雄浪漫的年代,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七国,互相杀伐、攻城略地、战争异常残酷。魏国地处中原,农耕发达、文化先进,又经过李悝的变法,是以综合国力日益强大,一跃而上成为霸主。此时西部的秦国,却历经四代乱政,朝局动荡、民生艰危。在外漂泊三十余载的秦献公嬴师隰,在甘龙、杜挚等旧臣的拥戴之下,继任秦国国君。他在不触及贵族利益的前提下,对秦国旧有体制作出了一些改革举措,但是这并没有帮助秦国改变贫弱的面貌。秦献公秣兵历马,一心想要收复河西失地,秦、魏,少梁之战,这个改变天下格局的一场大战。

秦献公身中公子昂的狼毒箭,不久饮恨长逝。年轻的秦孝公嬴渠梁,乘着秦国这艘行将沉没的小舟,在惊涛骇浪的战国时代,开启了连他自己也无法预料的征程。楚国山川形胜之利、齐国吏治政风之明,看到东方六国皆因变法图强。雄心勃勃的秦孝公痛定思痛,为一雪国耻,下诏颁布《求贤令》。“筑巢引凤”一纸《求贤令》,让时在魏国的商鞅,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贤若渴。在内史景监的安排下,商鞅三次得见秦孝公,根据天下时势,分别提出帝道、王道、霸道、三种不同的治国策略。唯有霸道国策,被秦孝公采纳,这符合秦人铁血戎兵的天性,也是秦孝公力求恢复先祖穆公霸业的内心写照。有了治国目标,商鞅在秦孝公的铁心撑持下,在秦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其最终目的就是富国强兵,为秦一统天下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《商君书》是商鞅心血智慧的凝结,也是后人研究先秦法家重要文学典籍。《商君书》虽然以法令为主,然而内容广博繁杂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等方方面面。《商君书》贯穿全书始终的中心思想,就是农战思想。在《农战》篇,商鞅指出:“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、官爵也,国之所以兴者、农战也。”农业是一切物质基础,是衣食来源、经济根基。为切实推行自己的农战思想,商鞅据理力争,在秦孝公的面前,与甘龙、杜挚,这两位保守派,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舌辩。《商君书》记载了这样一段话:“臣故曰: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法古。汤、武之王也,不修古而兴。”引经据典佐证农战思想,秦孝公闻听一扫心中块垒,对新法充满信心,遂下诏推行《垦草令》。《垦草令》是商鞅农战思想的具体体现,为《商君书》开篇第二,由此可见商鞅对农业的重视。为了务求实效,使农耕得到迅速发展,以期综合国力的提升,《商君书徕民篇》以立法形式,明文规定农者不准移动迁徙,这就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创造先决条件,并可为战时兵源提供补充,确保军队作战能力持续进行。开阡陌、废井田,打破原有世族土地分封制,商鞅一系列的改革措施,使秦国走上了日渐强大之路。然而由于触犯旧有贵族利益,导致商鞅树敌太多。

《商君书去强篇》“行刑重轻,刑去事成,国强。”商鞅主张轻罪重刑,其刑罚过于严苛冷酷。另外以峻法加诸农业,无形之中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。功利主义抬头,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冷漠。治乱世用重典,《商君书》为统治阶级谋划出力,具有局限性。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商鞅因时制宜、特立独行的提出奖励农战,以法治国的主张,不失为积极进步的思想。

  茶花女读后感800字2

《商君书》有言:民之性:饥而求食,劳而求佚,苦则索乐,辱则求荣,此民之情也。

人天生的本性是:饿了寻找食物,累了就寻求安逸,痛苦了就寻找欢乐,屈辱了就追求荣耀,这是人之常情。

中国是最讲究气节的民族,千古传颂的故事很多。

伯夷、叔齐不食周粟,苏武牧羊不失汉节,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……可到了近代,纨绔子弟数典忘祖,于民族大义不顾,于国家大局不顾,连最起码的人性也不具备。

近日读到一篇文章,是蒋介石败走台湾后,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。从中国权力第一人,到退守东南一隅,可谓大起大落,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。如今已过70年,尚未隔代修史,无法对蒋介石做出一个公允的评价。

蒋介石身边先后出现过四个重要人物,毁了他的一生。

第一个是张学良。出身名门,背负家仇国恨,却不知复仇,沉迷女色,吸食 。先是在中东铁路事件上一触即溃、丧权辱国,被苏俄吓破了胆。后是在九一八事变上放弃抵抗,导致大好河山沦丧敌手。又在西安事变上被部下和同僚怂恿,毫无主见,放弃原有信仰,视国家大事为儿戏。其所作所为令人唾弃,竟然有人称之为“共党良朋,民族英雄”,真是颠倒黑白,误人子弟之论。

第二个是斯大林。先是自1929年抢我铁路运营,占我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,给日本人侵略中国创造了先决条件。后是在1945年利用出兵中国东北解决日本关东军之际,趁火打劫,要求过敏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领袖,完全不顾国际道义,不顾马列主义。对中国历史走向,造成极坏影响和恶果。

第三是马歇尔。二战结束,借调停中国内战之名,与美国jun火商沆瀣一气,坐收渔翁之利,最后调停失败,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极坏的影响。

第四是李宗仁。口中喊着三民主义,行动上确是军阀行径。其行为如五代十国的冯道,属于政治不倒翁。说得好听一点,是平衡大师。说得难听点,墙头草随风倒。此人毫无信义可言,蒋介石三次下野,均是其领导的桂系背后捅刀。不知廉耻,奸臣之尤。

有以上四人,蒋公何谈大业可成。

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,胜利者为了自己的政治意图,恰当地编撰了历史,书本上的历史并不完全可信。西晋时期出土并流传至今的《竹书纪年》所载内容,与《史记》几乎是背道而驰,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观。

大家熟知的武王伐纣,按照《史记》记载,乃是商纣无道,听信谗言羁押文王,武王姬发替天行道,推翻暴政。但《竹书纪年》记载却是,商与周是敌对势力,双方处于战争状态。周文王战败被俘。纣王主力征讨东夷,都城空虚。周武王姬发乘虚而入,灭亡商朝。

正所谓饮水思源,喝纣王水就不能说纣王无道。和平社会不需要我们上战场,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立足本职,将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落到实处,不因私废公,恪尽职守。

  茶花女读后感800字3

商鞅为了秦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同时也牺牲了自己。他留下的《商君书》是反映法家政治思想的一部巨著,突出的`变法革新主张是全书的思想精华。我就几个篇章中的思想谈一下自己的感想。

在《更法》篇中,商鞅对于秦孝公担心变法会招惹天下非议的顾虑,提出了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必法古”的回答,指出只要对国家和人民有利,就没有遵循古法的必要;对于甘龙等人认为遵守古法便于国家治理的说法,商鞅则以“三代不同礼而王,五霸不同法而霸”的事实进行了辩论;而对于尊古就不会犯错的保守态度,商鞅也以“圣人不法古,不修今。法古则后于时,修今则塞于势”对其进行了驳斥。

在《开塞》篇中,商鞅更从人类发展历程的角度出发,论证了在当时环境下只有变法才是唯一的强国之路的理论。这种以历史发展来研究政治的眼光,表现出了商鞅思想的进步性。《商君书》中大多篇章都提及了有关军事的内容,体现着鲜明的重农重战思想。它指出,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,战争的成败关乎着国家的存亡,要想立足于天下,就必须参与战争,重视战争。《画策》篇中说道“以战去战,虽战可也”,就充分肯定了战争的合理性与必要性。它还强调了农耕的重要性,认为这不仅是确保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,同时也能让人民安居故土,为了保家卫国而战。此外,它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战略战术,认为任何战争都要量力而行、谨慎用兵,要懂得权宜变通,强调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,等等。

在《商君书》中,无论政治、军事,都表现出一种重刑轻赏的态度。在以商鞅代表的法家看来,只有重刑法、轻赏赐,人民才能爱护君主,愿意为君主付出切,国家才能富强;相反,如果轻刑法而重赏赐,人民就不愿意听从君主的号令,国家就会产生动乱。这种思想在《开塞》、《错法》和《去强》诸篇中都有集中体现。重刑治国是法家的重要思想特征,而且他们还主张统一刑罚:无论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,谁触动了刑法都要领受相应的处罚。《赏刑》中说道“刑无等级,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,有不从王令、犯国禁、乱上制者,罪死不赦”,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。这也为他的死买下了伏笔。

《商君书》重战争、重刑罚,与儒家所倡导的仁爱思想相背离。事实上,反对儒术也是法家思想的另一大特征。比如《农战》篇说道:“农战之民千人,而有《诗》、《书》辩慧者一人焉,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。”此篇更直接指出,如果以儒术为政,“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无弱也”。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法家对儒家的强烈抵触姿态。

《商君书》所体现的法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,甚至可以说它在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。但从客观的角度来看,它也体现了必然的历史局限性,比如它将战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,这显然是极端的,也是片面的。而它强调“能胜强敌者,必先胜其民”的观点,也体现着严重的落后思想意识。

《商君书读后感1000字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