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习俗知多少
立秋习俗知多少,在中国有二十四个节气来区分每个季节,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,秋分表示秋天已经到来,在立秋的时候是有很多习俗的,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立秋习俗知多少。
立秋习俗知多少1
立秋之—贴秋膘
老话说:一夏无病三分虚,夏天天气炎热,人们往往食欲不振,胃口不佳,因此过完夏天,体重大多会减轻,因而夏天又称“苦夏”。本着夏天结束了,夏天受的“苦”要在秋天补回来,因此立秋这天,很多地方有“贴秋膘”的习俗,既然要补,肯定是要吃好的,吃肉补膘。
立秋这天,很多家庭会吃炖肉、红烧肉、红焖肉、炖鸭等,总之,这是个理直气壮地大口吃肉的节气!
立秋之—啃秋
啃秋也叫咬秋,很多人会在立秋这天,买西瓜、香瓜或桃回家,全家人抱着瓜啃,称“咬秋”,寓意炎炎酷暑已结束,时逢立秋,要将其咬住,不生秋痱,预防疟疾。其实,啃秋啃得不是西瓜,是丰收的喜悦。
立秋之—喝秋水
有些地方,立秋这天,全家人会一起喝一杯立秋水。因为夏天酷热难耐,出汗多,水分大量流失,因此,立秋之日要喝杯立秋水,寓意消暑解热,避免秋天腹泻、拉肚子。
立秋之—晒秋
在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地,还有“晒秋”的习俗。立秋这天,农民会利用自家的窗台等地方晾晒农作物,寓意丰收和期待来年也能有个好的收成。
(晒秋也要晒出花样,晒个秋都是爱国的模样)
立秋之—吃鸡蛋、福圆
有些地区,立秋这天有吃鸡蛋、桃子等习俗,我国台湾地区则有吃龙眼的习俗,台湾盛产龙眼,龙眼又叫“福圆”,他们认为吃了“福圆”,能旺子孙后代的仕途,能做大官,因此有谚语云:“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”。
立秋习俗知多少2
立秋,各地习俗你知道多少?
立秋,是二十四气节中的第十三个气节,立秋之后,一早一晚就会变得凉快许多(俗语有言:早上立了秋,晚上凉飕飕),不过也不排除秋老虎到来,毕竟现在还在三伏天里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这样对“立秋”进行解释:“七月节(立秋在农历七月,故古代又称之为七月节),立字解见春(立春)。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。”其实立秋的起源和夏至、冬至差不多,都是古人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。
根据《周礼》的记载,周天子会在每年的立秋节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, 到西郊迎秋, 并举行祭祀少嗥(古代汉族神话中的西方天神,五帝之一)、蓐收(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主管西方的.秋神,据说少昊的辅佐神)的仪式。这种祭祀随着社会的发展,祭祀的神明也越来越多,直接将五帝全部都祭祀一遍。
既然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日子,那么讲究自然也会有许多,根据史料的记载,宋朝到明朝的几百年时间里,人们在立秋这一天的习惯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,人们在这一天会出门去寻找楸叶来佩戴到身上,同时有的人会将石楠红叶剪成花瓣簪的样子,插在头上,到了清朝,便有有了和现在差不多的风俗习惯,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“贴秋膘”。古人的这些讲究由于在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差异性,慢慢的便在不同的地方演变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。今天小佛就给大家讲讲各地都有哪些习俗,欢迎大家留言讨论。
贴秋膘的习俗应该是立秋及其之后的整个秋季习俗中最为有名的,因为夏季天气炎热,大家都没有什么食欲,体重减轻是非常正常的事,立秋之后,天气转凉,大家食欲大开,不知不觉就会吃得多,变得胖。但是,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,就算要在秋季进补,也不要乱补。夏季时因为多食用寒凉性食物,导致脾胃偏虚,故而秋季进补应该着重于调节脾胃功能,是不是大量进补高脂肪类的食物,这样之后加重胃消化道的负担,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。
要贴秋膘,自然就要称体重,四川人在立夏、夏至都活会给家里的小孩称一下体重,立秋自然也不例外,来确整个夏季小孩子瘦了多少,应该贴多少秋膘,这个习惯大概是从清朝流传下来的。
中国人是好吃的,在立秋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怎么可能没有这一天要吃额的东西呢?不过,既然是在立秋这一天要吃的东西,自然名字得文雅一些,此时不少人应该正在“啃秋(或咬秋)”吧。
正所谓好吃不过饺子,山东人今天应该在包饺子吧,毕竟饺子是夏、是秋、是除夕啊!南方人则显得不同,江苏的“秋”是西瓜,咬秋就是吃西瓜,咬西瓜皮。浙江的“秋”则显得多样化,是西瓜、是烧酒、是赤小豆、是桃子。不少地方的秋是“喝秋水”,老辈人总是说:喝秋水可以“消积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