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思路
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思路,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是每一张高考卷上都会出的题目,可是这种题目难倒了不少人,很多人都在这篇文章上错了,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思路的相关资料。
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思路1
1、读通读懂原文。
通读全文,一定读懂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,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,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。
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这种题型的时候,只关注后边的题目,而不读全文,时间久了,基本功没训练出来,往往在这一环节满盘皆输。最开始的训练,必须按步骤走,熟练以后,在考场才能游刃有余。
2、筛选关键词关键句。
不动笔笔墨不读书,读的过程中,在点、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,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、关键语句,以备解题之需。
关键词语主要包括:
(1)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;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;
(2)对说明新知识、新发现、新理论的形成、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、限制语(主要是表程度、数量、范围、特征、功能的副词,如“目前”“将”“部分”“全部”“大概”“也许”“可能”“最……”“除……之外”等);
(3)有指代意义的词,如“其”“这”“如此”“与此相反”等。
关键语句则主要包括表示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、要点句,表明结构层次的过渡句以及结论句。
3、关键信息代入原文,找对应句。
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,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,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。
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,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,因此要进行仔细辨别,筛选出需要的内容。如果确实不止一处,则要进行整合,使之互相补充。
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、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,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。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,做到“句不离段,段不离篇”。
4、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。
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。
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、限制、补充成分的增减,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,程度的加深或减轻,数量的增加或减少,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、先后顺序、主次关系,是否将或然性、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,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,将来时变为了完成时等等。
另外,还要对比选项之间的异同,找出准确对应题干的选项。
5、立足原文,排除干扰项。
阅读的目的,就是排除干扰项,确定正确答案。
选择、确定一个选项的过程,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。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,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。
但是因为有时选项对原文的表述不尽科学或不尽准确,很多同学在排除的时候,往往不依据原文而凭借其他方面的知识,或是自己想当然,结果导致失分。
因此,排除的依据只能忠实于原文,对原文的超、脱、改、换都有可能出现本质错误。
当然,这里所谓的步骤和方法,只是针对于学习过程中查缺补漏,或学习习惯的养成或矫正所用,万万不可以照搬照抄。
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思路2
一、如何从整体出发迅速读懂论述类文本
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,大多从整体着眼命制,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。许多考生面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,往往习惯先看题,然后按“题”索“文”,以求速战速决。其实,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,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体的阅读,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、信息掌握不全、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答题的失准、错位或遗漏,结果是欲速不达。要改变这种错误的阅读方式,应注意以下几点:
1.写了什么——抓住文本重要信息
要养成边读边筛选的习惯,抓住文本的重要信息:①与论点有关的信息,如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,对相关问题或现象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等;②和论据有关的信息,如对基本概念、新的知识的解释和阐述,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具体表现的论述等;③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,如各段的起始句、结论句以及过渡句等;④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、限制语等,诸如也许、可能、大概、部分、最、目前、之外、唯一等。
2.为什么写——分析作者观点态度
对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文本,要能准确地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,明确作者赞成或反对什么、喜欢或厌恶什么、提倡或否定什么。对作者观点态度较为隐晦含蓄的文本,要能够从文中具体的论述中辨别筛选、分析归纳出作者的观点态度。
3.怎么写的——把握文本结构脉络
把握文本的结构脉络,要根据文本材料安排的顺序,弄清文本各段落的大意,了解全篇的结构层次,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。
二、掌握圈点标画的速读方法
1、圈点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
作者观点的表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:判断(是、不是)、总结(总之、在我看来、由此看来)、假设(如果、那么)、比较、对比、引述、转折、因果、递进等。
2、圈点文中的重要句子
所谓重要的`句子,除了统摄全篇、体现作者观点的中心句外,还有结构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、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、揭示文本脉络层次的句子等。
3、圈点文中反复强化的词(词义可以是相近的)
这类词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。如文段中若反复出现“滥用”二字,这两个字便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,阅读时应高度关注。
4、圈点代词并使之明确
凡是文本中出现的代词,一定要圈点并根据上下文意找出替代的具体名词。
5、圈点文段中陈述对象转换的词
这类词的变化往往体现了行文的思路,抓住这一点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。
6、圈点限定性的词语(定语和状语)
注意各选项语言的分寸、程度、范围是否恰如其分,注意叙述角度、表达方式、因果关系的转换,分辨可能与必然、未然与已然、全称与特称的不同。
三、强化精确解题的思维意识
1.读——阅读题干
阅读文本后面的问题,迅速抓住题干中提供的重要信息,包括答题要点、限制范围,力争把握答题指向。
2.找——准确查找
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,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代入原文,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对应的语句。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,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,因此要仔细进行辨别,筛选出需要的内容。如果确实不止一处,则要进行整合,使之互相补充。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、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,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,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,做到“句不离段,段不离篇”。
3.比——仔细对照
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。如果选项在原文的基础上出现了修饰、限制、补充成分的增减,那么就要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,程度的加深或减轻,数量的增加或减少,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、先后顺序、主次关系,是否将或然性、可能性变为必然性,预见性变为现实性,将来时变为完成时,等等。另外,还要对比选项之间的异同,找出准确对应题干的选项。
4.除——排除干扰
确定、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,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。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,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。但是因为有时对原文的表述不尽科学或不尽准确,有些人在排除时,往往不依据原文而凭借其他方面的知识或是自己想当然,结果导致失分。这里强调一点,排除的依据只能忠实于原文。
四、充分熟悉命题设误类型,切实掌握解题对策。
前面提到高考命题设误的八种类型。下面是往年高考中出现的一些错误选项以及与此相关的文本片断,请同学们认真理解错误选项的内容要点、概念形式和用语特点,再比对文本片断(重要处编者已经画上了横线),然后指出选项的错误类型,写出对错误原因的简明分析,并思考针对这类问题的解题对策。
五、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
所谓“文中”,一是指理解重要概念时要有全局观念,从整体上把握全文;二是指理解时根据重要概念的具体语境来把握。所谓“重要概念”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,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。理解“重要概念”主要包括理解“重要概念”的内涵、属性和外延。
“重要概念”常常包括:
(1)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
;(2)反映文章深层含意的词语;
(3)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;
(4)对文章结构起连接呼应作用的词语;
(5)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;
(6)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;
(7)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。
六、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
“文中重要句子”,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。主要包括:点明主旨的句子(即人们常说的“文眼”句);内涵丰富的句子;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;结构复杂,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;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。
有些显示层次的句子(即人们常说的领起句、过渡句、结论句等)的含意,也需要正确解读。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,或表达比较独特,或结构比较复杂,或作用比较突出。“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”,是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特定含意(包括深层含意)。
七、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
所谓“文中的信息”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知识、事例、理论、观点或设想等;“筛选”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对文本信息进行搜索、选择、获取;“整合”是指对筛选得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压缩,使之条理化、清晰化、概括化、简洁化。
高考对此高频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:
①对照语言材料辨别筛选信息的正误;
②从语言材料中筛选出符合答题要求的有关语句,并进行整合,做简要的表述。
八、分析文章结构,把握文章思路
“分析文章结构,把握文章思路”,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,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、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。“分析文章结构”与“把握文章思路”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,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,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,结构为表,思路为里,二者互相映照。
从历年的高考情况看,“分析文章结构,把握文章思路”,重点考查的是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,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,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。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,本高频考点在设置考题时,常常将“分析结构”与“把握思路”结合起来。
九、分析文章结构,把握文章思路两个切入点
切入点一:分清层次
分清层次,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,又包括分清某一部分的层次(或段内层次)。分清层次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:
1.分辨段的类型
分析文章大的结构层次就要弄明白哪些是引论段落,哪些是本论段落,哪些是结论段落,分清段的类型不仅有利于理清全文的层次,也有助于段内层次的分析,因为不同类型的段其内部结构也不尽相同。
2.据意断层
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,对于全文来说,明确各段的大意是分析文章结构、把握文章思路的关键;而对于一个段落来说,以句子为单位,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照意义归纳在一起,并以此为依据来划分段内的层次,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。
3.抓标志词句
为了表达清晰,很多文章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句表时前后上下内容的关系。找出这些词句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,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、思路的分析。
标志词句有:
(1)关联词。不同的关联词表达不同的关系,由此入手便于我们更快地理清结构和思路。
(2)顺序词。顺序词能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。如“首先、其次、再次”,“第一、第二、第三”,“一方面……另一方面……”,“此外”,“同时”等。
(3)总结词。“总之”“由此可见”表示结论,一般表示分总关系。
(4)重要句子。起统摄作用的领起句、总括句,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,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,前后呼应的句子以及各段的中心句等。
切入点二:梳理层间的关系
根据对于语意的理解,梳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,是分析结构,弄清思路的关键。具体指梳理开头和结尾之间的语意关系,开头结尾和主体部分之间的语意关系,以及主体内部各语段之间的语意关系。
十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
“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”,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。作者的观点态度,可能直接表述,也可能间接表述;可能集中表述,也可能分散表述。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,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,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,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,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。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,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。
高考对这一高频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角度:①分析概括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。做这类试题要着眼于整体,对全文涉及的内容做全面分析,并正确概括。②分析概括作者对文章中涉及的某一具体事物的观点态度。这就要求围绕这一事物,在筛选整合文中相关信息的基础上,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态度做分析和概括。③分析概括作者对文中所引述的别人的观点的态度。这就要首先明确别人的观点是什么,然后分析作者对此是赞同还是反对,或是赞成哪一部分、反对哪一部分,从而明确作者的态度。
高考命题时选项的设置往往是命题者对文中观点态度的转述,考生需要做的是判断这些转述与原文的观点是否吻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