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升群众文明素质
提升群众文明素质,文明是对群体的也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发扬,礼仪是传承千百年的教养,文明礼仪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友爱而谦让,温和且和谐,下面分享提升群众文明素质。
提升群众文明素质1
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,是我国“十四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礼仪是宣示价值观、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”。礼仪作为一种制度规范和价值载体,具有成风化人的教化功能。努力实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目标,需要积极推进礼仪教育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,推动全社会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、精神面貌、文明风尚、行为规范。
建立礼仪制度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,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,传播主流价值,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”礼仪制度能够调节各种社会关系,是加强礼仪教育的重要基础。加强礼仪制度建设,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继承优秀传统,立足当代实践,增强中国特色。强调全面性,既完善国家层面的重大纪念庆典活动礼仪制度,又规范社会层面的生产生活礼仪制度;既完善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,又制定体现各行各业特点的行为准则。呈现民族性,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,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,在内容和形式上彰显中国精神、中国价值、中国力量,树立文明古国、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。彰显时代性,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,符合现代文明基本理念,凸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,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其表达方式和呈现样式。
优化教育模式。礼仪教育的系统性要求整合优化多种教育模式,着力构建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协同发力的礼仪教育体系,让人们在实践中自觉感知礼仪、尊崇礼仪、践行礼仪,推动现代文明礼仪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发挥家庭作为礼仪教育第一课堂的作用,通过言传身教、耳濡目染,促进青少年学礼尚礼;发挥学校作为礼仪教育主阵地的作用,通过开设礼仪课程、强化礼仪训练,组织开展升国旗仪式、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礼仪实践活动,把礼仪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;发挥社会作为礼仪教育“实训基地”的作用,通过举办礼仪培训班、礼仪文化节等,提高社会公共礼仪水平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,上网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常态。应依托新媒体技术,将线上与线下礼仪教育相结合,确立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、礼节、礼貌规范,进一步营造清朗网络空间。
营造文化氛围。大力营造全民学礼、明礼、尊礼、用礼的浓厚氛围,有助于开展礼仪教育、提升教育效果。重大纪念庆典活动是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契机,可以进一步优化形式和规程,体现仪式感、庄重感、荣誉感,营造国家崇礼重礼的文化氛围。加大对重要礼仪的宣传普及,综合运用各种媒体,通过专题栏目、公益广告等形式,大力宣传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和礼仪规范,普及礼仪知识,讲好礼仪故事。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,通过评选、表彰文明礼仪模范个人和先进单位,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、鼓舞人,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、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。开展群众性文明礼仪创建活动,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比赛、自创自演礼仪剧目等活动,广泛弘扬文明礼仪新风。
提升群众文明素质2
一是提升居民思想道德素质。
重点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,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大力弘扬“知农场、爱农场、兴农场”的主人翁精神,培养居民良好的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;
二是提升居民科学文化素质。
重点是倡导居民养成热爱科学文化、学习科学文化、运用科学文化的良好习惯,培养居民具有辩证的思维方法、正确的学习观念、旺盛的求知欲望、科学的学习方法、合理的知识结构技能、高品位的文化修养、较强的认知能力、较好的智能基础、积极的创造精神;三是提升居民民主法治素质。重点是增强广大居民的法律法规和民主意识,使广大居民具有国家主人的责任感、使命感,积极参与社会生活,懂得维护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,自觉维护国家、公众利益,履行义务,承担责任,做到依法办事、依法律己、依法维护合法权益,理性表达利益诉求,将法治精神内化为生活方式,作为一切行为的底线和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;四是提升居民文明礼仪素质。重点是培养居民的.社会、生活、涉外、职业等礼仪素质,使广大居民在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娱和人际交往中,养成举止文雅、知礼重仪、尊重他人的文明习惯;五是提升居民身心健康素质。重点是培养广大居民科学、健康的生活方式、习惯,有强健的体魄、正常的智力和充沛的精力,正确对待自己、他人和社会,正确对待困难、挫折和荣誉,保持自尊自信、理性平和、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。
三、提升居民素质要多措并举
提升居民素质是每个居民的义务,需要所有居民共同努力。同时,提升居民素质涉及方方面面,是全社会的任务,是循序渐进、日积月累的过程,需要各行各业齐抓共管,各个环节相互配合,并长期坚持下去。
各级党政组织要履行好提升居民素质的责任。提升居民素质需要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带动,将社会教育与自我提高相结合、精神层面与行为层面相结合、硬件建设与环境营造相结合,综合运用各种手段,形成长效机制,才能确保取得实效,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。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”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,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不断壮大整体实力,努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,在此基础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,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,特别是注意满足普遍需求的硬件条件建设,增加人性化设施,为提升居民素质提供更多更周到的公共服务。广泛深入开展提升居民素质大讨论活动,开展新市民评选活动,塑造、宣传体现居民素质要求的时代人物,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,并与市民素质提升相结合。开展“三优”文明城镇创建活动,举办既体现农场特色又具有时代性的各类活动,提升各项活动的针对性、连续性和实效性。建立督促检查制度,开展对不文明行为的暗访、制止和规劝工作。对文明行为进行表彰奖励,对不文明行为公开曝光,加大处罚力度,以严格的制度约束促进居民素质的提高。把提升居民素质列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,确保时时处处有人抓、有人管,形成整体合力。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领导和组织责任,结合实际扎实推进,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、协调配合、齐抓共管,工会、团委、妇联等群众团体充分发挥纽带作用,做好服务对象的素质提升工作,共同营造素质齐提升、文明大合唱的可喜局面。
提升群众文明素质3
3月5日,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:“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大力弘扬奋斗精神、科学精神、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,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。”(3月6日,人民日报)
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民族的价值观,体现了中华儿女爱岗敬业、向善向上向美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行操守。在物质文明飞跃发展的新时代,群众的精神文明和价值观念也要跟紧步伐快速前进。特别是在农村,因受着传统习惯习俗和教育的限制,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乡村文明更值得我们关注。
强化引导开办文明讲堂。乡村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和眼见不开阔等因素的影响,群众文明素质不高、文明道德知识偏少。提高乡村文明应首先注重乡村群众文明道德知识的教育培养,乡、村(社区)或用人单位应当充分利用“农民夜校”、道德讲堂、文化演出或微信“微课堂”、公众号等渠道大力开展乡村群众文化素质和道德知识教育培训,提升群众文化和道德知识储备。
强化宣传树立典型示范。榜样是生活的标杆,是鲜活生动的学习案例。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行的塑造,离不开宣传引导,最有效的宣传引导方式莫过于树立典型榜样。大力开展文明创建、评先评优和优秀事迹宣传报道,引导人们向典型学习、向先进看齐,提高群众主动提升自身文明修养和道德品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
强化监管合理村规民约。在文明乡风培养上,除了要教育引导,还要加强村民的行为规范监督管理。合理规范村规民约,让村规民约群众定、监督管理群众参与、严格执行,从监管方面减少群众不文明不道德行为,营造美丽和谐民主文明的乡村环境。